暑期的日子,总是让人愿意窝在家里、窝在有空调的地方,懒懒散散或懒懒洋洋的度过。左右逃不过“空调、WIFI、西瓜”三大魔咒的享受。如今,在这种漫无目标的生活状态下,又多了一种选择:刷小视频。
孩子们拿起手机,无外乎游戏+刷小视频+社交。和同学朋友们聊聊天,看看各自的朋友圈;再相约一起组队组团玩游戏;若不凑巧,就自得其乐的刷刷小视频。
家长们忧心忡忡:总是刷小视频、玩游戏可怎么好?小小年龄,视力不好,颈椎也会有问题……太可怕!
其实,比起孩子的视力与颈椎,刷小视频还有更为可怕的副作用,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、蚕食着孩子——短视频的兴起,正悄然改变着常规用户——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轨迹。热衷于刷视频的人,会因此付出高昂的代价。
1、阅读技能的退化
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,现在能静下心阅读的人,越来越少了。甚至是拿起书籍,看的都是认识的字,却在理解文字的本身出了问题。
这是因为,我们的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速度远超文字,也正因为此,视频内容在网络中轻而易举的占据了主导地位;小视频对年轻用户阅读习惯的负面影响更甚。
社交媒体的演变趋势在于,用更短、更易消化的内容争夺我们日渐稀缺的注意力。若成年人尚且还有一丝理智,孩子则完全没有抵御能力。
你看家人全部用各自放松的姿态,或坐、或躺的占据家中一隅,津津有味刷小视频的样子,是不是像极了清末那些各种姿态抽大烟的模样?
2、注意力下降,记忆力衰减
小视频的魅力,就在于无穷无尽的推送,但凡你不喜欢,分秒之间划走;但凡你喜欢,就会沉浸在无尽的短视频浪潮中。
从最初的碎片化刷小视频,到逐渐大块大块儿的时间浪费在小视频上,我们的注意力跨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缩短,与刷小视频的时长成反比。
长期刷视频,孩子们就会越来越无法集中注意力。课堂的45分钟已经倍感煎熬,课下的作业时光更是难耐。好在,可以有无数的答题软件,趁家长不注意,用刷小视频的速度,快速完成作业的ABC,回归到无忧无虑的刷视频状态中,可以不吃不睡,可以不言不语,只随着方寸屏幕或喜或悲。
孩子们无法确定,也无从得知,随着刷小视频的时长增加,他们已经难以集中精力观看更长的视频,甚至阅读书籍或完成作业也变得困难重重。他们的记忆力也跟着在快速的衰减,看不进去课本、记不住基本知识、学不会基本公式……甚至总是上课的时候百无聊赖,刷视频的时候生龙活虎。
3、成瘾性的设计逻辑,让孩子甚至成人欲罢不能
小视频的强大,在于算法的强大。精准的信息流设计,就是为了激发用户的沉迷,万民娱乐,人人都是主播和主角的时代,小视频用无限滚动的特性,基于算法持续的推荐和推送,将你喜欢的内容通过算法,经过精心开发与不断优化,不断迎合你的兴趣点,让你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达到最大化。
有专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小视频是利用了随机强化的原理。无尽的视频流本身即具备成瘾性,因为我们期待随时获得奖励——有趣的视频触发大脑内的多巴胺激增。这种快速连续的多巴胺释放,使得小视频如同赌博游戏,逐渐缩减人脑的容量。
2013年的一项MRI研究显示,网络游戏成瘾导致了前额叶皮层结构的萎缩。另一项2018年的研究则指出,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7小时的9至10岁儿童,大脑出现明显萎缩。
这一看似惊人的数据,同时在不断地更新。最新的数据显示,自疫情爆发以来,平均屏幕时间正在攀升,8至12岁儿童的总使用时间已达4至6小时,青少年则超过8小时。
有的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,我用小视频是为了学习。你看,小视频上有无数的老师,在讲知识、讲技巧、讲方法。
真的如此吗?小视频本就是娱乐导向的算法。这种算法的底层逻辑基于每位用户偏好进行持续学习,几乎能在瞬间消除无聊感。仿佛你在看小视频的教师讲解。但是短短60秒内的视频讲解,能够给孩子带来怎样的知识维度呢?
甚至刷着刷着,小视频的核心就渐渐往其他转移了。听课不过是个噱头而已,更多的还是被削弱的自我娱乐、自我调节能力,进而加深了对平台应用的依赖。
早有研究发现,儿童和青少年感到无聊的可能性与技术的普及度呈正相关,从而加剧了数字成瘾的趋势。
所以,这样的一个暑期,能带孩子去看看书、看看世界,就多带他们出去转转吧!远离手机,或者确定时间远离手机,带来不一样的生活节奏!